张日军:风雨无阻,坚守急救第一线

2017-03-27 09:37:54 来源:丽水新壹周

记者 张靖婉
 

如果说医院是一个生与死较量的战场,那么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就是这场战争的先锋部队,他们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分都像在打仗。张日军是丽水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的主任助理,从业二十多年,他一直坚守在这个高强度和重压力的岗位上……

 

和死神的赛跑

“39岁男性,因突发呕血2小时入院,考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在路上已经进行输液,静脉通道已开通……”刚回到医院的张日军一边和同事交待病人的情况,一边匆匆推着病人进抢救室,早已等候的医生护士很快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中……张日军舒了一口气,准备喝口水,然而这时一名心脏骤停的病人被送到了急诊科,看到人手有些不够,张日军二话不说从同事手中接下了为病人做胸部按压的工作,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全心地投入到这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竞争中……这些在旁人看来惊心动魄的事,张日军却早已习以为常,因为进行了长时间的胸部按压,他的体力消耗有些大,拿水杯的手还在发颤,“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上次有个农药中毒的,我在路上就起码按了半小时,回来又继续按了很久,抢救完以后,感觉手臂都不是自己的了。”

张日军是丽水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的主任助理,副主任医师。今年的2月24日凌晨4点,水东新村一位37岁的男性患者,由于脑溢血而昏迷,由于楼梯狭窄,无法用担架抬病人,张日军便背着140多斤的病患下了4楼。照片被同事发到了朋友圈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很多网友都感动地转发了,第二天这事还上了《处州晚报》(2月25日)。对于这件事,张日军自己看来却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没什么特别的,对于我们这个职业来说,真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这么多年下来,被他背过的病患早已数不清。

张日军所在的丽水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年均接急诊患者15万人左右,急救出车约5千余次, 工作相当繁重。

 

坚守一线二十多年

1992年,张日军从杭州的护士学校毕业,分配到了丽水九里急救站。从上班的第一天开始,张日军就清楚地意识到了作为一名急救科医务人员的辛苦:“碰到的都是比较危重的病人,本身压力就大,而且那时的路况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有些地方车子进不去还得步行。我记得有一次,在一天之内我们就往峰源乡跑了三趟,7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每趟都要三、四个小时,感觉身体都快散架了。”除此之外,设备还特别“简陋”,“当时出门只有四样东西,一个听诊器,一副担架,一个氧气包和药箱,很多病人我都是一路戴着听诊器听着心跳回来的。”

不过,苦日子还在后面。到了1998年,急救站增加了一台车,“车子增加了,人却还是两个人。那时分为一线班和二线班,一线班相当于是主力,二线班就像替补,每个班是48小时。我和同事两个人,每人负责一个班,48小时轮换一次,整整三年没有休息一天。”那三年,张日军和同事都快要崩溃了,“精神压力太大,时刻都绷着一根弦”。在急诊科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病人,身体疾病是一方面,诸如车祸、斗殴、醉酒、中毒等等之类也不少,张日军接病人回来满身呕吐物污垢或血渍都是常事,张日军说这些对急诊科的医生来说已经算不上事了,“我们这个行业经常会碰上比较惨烈的场面,‘不怕脏、不怕累’是必须的,脑力、体力都要好。” 

在这样的岗位上,很多人一有机会就会转科,但张日军却还是一直坚守着,这都源于内心对这个职业的热爱:“这么多年,肯定也有机会去其他单位或岗位,但我考虑再三,没有去。这个岗位虽然很辛苦,可也让我觉得有成就感,每当看到病患的生命体征慢慢恢复,那种感觉真得无法形容。再说了,不管什么样的岗位,总是要有人干的嘛。”如今,医院对急诊科越来越重视,各种设备配备得很齐全,张日军觉得工作的干劲更足了。

 

时刻运转的发条

如果说医院是一个没有节假日的地方,那么急诊室这个救治急难险重患者的前线阵地,更是24小时不“打烊”,全年“营业”,过年休息对于急诊医护人员来说是一种奢望。

张日军说,急诊“脉冲式”的工作特点,让他在这些年养成了很多特殊的生活习惯:不管到哪里,手机不离身,就连洗澡也要带进浴室;吃饭速度特别快,不管吃什么,几乎都能在5分钟内解决;睡觉非常警醒,不管什么时间,电话最多响两三下肯定会接起来;医院电话一来不管手头在做什么事都会停下来直奔单位……为了方便,张日军把家就安在了医院边上:“有时做饭做到一半,电话来了,我就直接关火走了,甚至理发理到一半,洗澡洗到一半,电话一来,我也就走了。因为我多耽误一分钟,病人就少一分钟的救命时间啊。” 

多年下来,张日军对电话铃甚至都有了条件反射,为此他特别交待家人、朋友,没事不要打电话。说起家人,张日军觉得亏欠很多:“这么多年,我陪家人的时间真是太少。儿子99年出生,刚好那几年前后是我最忙连轴转的时候,家里的事我真得完全顾不上,都是我妻子一个人撑着。儿子长到现在这么大,我只带他去过一趟杭州,还是在他6、7岁的时候。我的休息是按轮班来的,所以和他们的节假日很难凑上,而且有时有任务,说走就要走,好不容易陪着他打个羽毛球,打到一半就要走了,陪妻子逛商场,逛到一半就要走了,不过他们也都习惯了。”而张日军更是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个除夕夜是在工作的岗位上过的,最近这十多年,他只在家过了两次除夕。说起来,这个四十多岁的汉子眼眶有些发红:“前年的除夕,我特意请了一天假,因为我知道那有可能是我父亲最后一个春节了,他得了癌症。那天,我父亲特别高兴,因为我已经很多年没有陪他过年了。去年,我父亲就去世了。作为医生,我对患者问心无愧,可是作为儿子,我却亏欠父母太多。” 

张日军的妻子是市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特别难的时候她也会有抱怨,但更多的是理解和体谅,同为医务工作者,她知道丈夫工作的艰辛和意义。长年的三餐不定,让张日军得了严重的胃病,曾因为胃出血而住院,但他怕科室时人手不够,只住了一个星期就回到了岗位;去年,他不小心撞断了三根肋骨,休息了一天,就吃着止痛药回医院上班了,“老是换班,其他同事也会吃不消,能坚持就坚持吧。”

 

一颗医者的仁心

从业二十多年,张日军一直坚守在这个高强度、重压力的岗位上。他见过很多的生老病死,也见过很多的悲欢离合。他坦言,急诊科的工作不但辛苦,劳动强度大,风险高,还需要高度的责任心,作为急诊科的“老医生”,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压力更大。

除了医院的日常工作,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急诊科的医生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参与施救,而每当这种时候,张日军总是冲锋在前的那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11·13”里东特大自然灾害的时候,张日军和武警官兵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奋战在最前线,为此他还被浙江省政府授予丽水市莲都区“11·13”山体滑坡抢险救授个人二等功。二十多年来,张日军始终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尽自己最大努力治病救人,这就是我的追求。”

多年的工作,张日军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他发现很多病人如果能在发病的第一时间得到及时的救助,成活率将大大提高:“其实,我们虽然也是第一时间就出发,但等我们到了现场,还是需要一个时间段,所以我觉得如果家属都能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发病时就能更早地进行救治。”为此,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利用休息时间为大众普及急救知识,每年都会到社区或学校进行培训,他还是红十字会的专职讲师。张日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多掌握些急救知识,在必要的时候也许就能为身边的人多争取一些救命的时间。” 

后记:如果说医院是一个生与死较量的战场,那么急诊科就是最喧嚣,最激烈的前沿。凭借着对生命无限的敬畏和尊重,不论是严寒酷暑,还是风雨交加冰天雪地,张日军几乎每天都奔波在出诊的路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张日军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生命的长度;用自己的坚守和付出,为患者撑起生命的绿荫。

热点推荐

生活热线

18605788890
Copyright 2009-2020 LSTV,All Rights Reserved
丽水市广播电视总台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浙ICP备05002140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 主办单位:丽水市广播电视总台 | 新闻热线:0578-2666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