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福安:因为市医,我成了半个丽水人

2017-10-16 16:09:48 来源:丽水新壹周

在丽水市人民医院80年的历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市医人为它的发展而奋斗,他们也许是站在手术台前的医生,或是一个打针送药的护士,又或者只是一个普通的职工,但无论什么岗位,正是他们的努力进取和执著坚守,才有了丽水市人民医院如今的辉煌。对于医院来说,每一个平凡岗位的背后,都是一段不平凡的无私付出。
那么,就让我们来听听那些市医人的故事。
 
记者 张靖婉  摄影 姚韶华
 
邹福安:因为市医,我成了半个丽水人
1961年8月,上海小伙邹福安从浙医大毕业,被分配到了丽水市人民医院(当时名为丽水县人民医院),成了一名外科医生。那时的丽水还只是一个小县城的模样,对于在上海出生和长大的邹福安来说,这里的条件自然不能算好,不过他并没有其他的想法,“既然来了就踏踏实实地干工作。”而这一干,就是34年。
邹福安告诉记者,刚到丽水市人民医院时,医院的地点也在府前,但规模还很小:当时医院只有四个病区,90个床位,职工大约103人;科室也只有传染科和大外科;医疗设备更是少得可怜,只有一台X光机,化验室只能做诸如血常规、一般肝功能这样的最普通的化验,医生的随身设备更是可以用简陋来形容:“一副听诊器外加一双手就是医生的所有装备了,像我们外科,没有分科,可以说手术是从头到脚,什么都做。”不过,虽然外部环境很简陋,但医生们却都特别尽职,“那时中心医院还没成立,所以我们院的病人很多,外科基本每天都要看五、六十号人,那相当于现在的五、六百号人了。”听着虽然不多,但邹福安说,那时因为检查设备很少,看病可以说全凭医生的经验,所以在每个病人身上花费的时间远远比现在的要多得多,接待五、六十号病人基本上医生已经满负荷了。不过虽然很忙碌,但邹福安却忙得很开心,因为在这样忙碌的工作下,他的技术提升非常快,很快就成了科室里的骨干。
在60年代那个特殊的时代,让邹福安印象最深的是景宁的一个病人:“那人得的是肾脏肿瘤,肿瘤大概有三十几公分乘以二十几公分大,很大,而且压迫到了血管。”当时,比邹福安资历更深的两位医生都被下放劳动去了,“整个科室就是我最大,如果要做就是我去做。考虑到医院的设备、人员情况,加上手术的风险太高,我们觉得这个手术做不了。但那时工宣队进驻医院,却要求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做这台手术。”无奈之下,邹福安只好硬着头皮接下了这台手术。手术从早上8:00开始,可邹福安上了手术台才发现,手术的难度比之前更大,但迫于工宣队的压力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手术一直持续到了晚上的11点20分,“时间太长了,在旁边辅助我的护士都换了一批,只有我不能换。”最后,肿瘤终于成功取了下来。
70年代后期开始,医院的发展在大提速,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科室细化,更为专业,如大外科就分出了泌尿科等,邹福安是外科主任,主攻泌尿科。1980年,丽水市人民医院引进了透析机,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设备,“当时全省只有浙一医院有,我们是第二家引进这个设备的。” 除了硬件方面,医生们的医术医德也为广大患者所称道。80年代,省卫生厅的领导在视察丽水的两家医院时,对两家医院都给了非常高的评价,“他说没想到在丽水这么山区的地方,竟然藏着两只金凤凰!” 这让当时是副院长的邹福安感到非常骄傲。
1990年,丽水市人民医院开展的第一台肾移植手术,正是邹福安和浙一院的专家一起做的,这是全丽水第一台,市人民医院成了全省第三家能做肾移植的医院。 
1994年,57岁的邹福安调到了萧山。在人民医院工作了34年的他,从一个普通的外科医生一路做到了市人民医院的院长。 
如今,已经82岁的邹福安说起丽水、说起市人民医院还是充满了感情。对邹福安来说,市人民医院见证了他的青春岁月,而他也见证了市人民医院一路的发展:“我人生最美好的三十多年是在人民医院度过的,并且在那里结婚生子,我早觉得自己是半个丽水人了,我的大女儿现在还在人民医院工作,她就留在了丽水。”
 
卢志林:市医培养了我
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各行各业都处于停滞状态。1972年,为了让医院的工作能更有序的进行,省卫生厅决定在全省找几个试点医院,派驻工作组来帮助医院恢复各类被严重破坏的秩序,而丽水市人民医院(当时叫丽水县人民医院)因为一直都在正常工作,成了其中的一个试点单位。当时在丽水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老剧团)工作的卢志林,被抽调到了省卫生厅的工作组,成了一名工作人员。
卢志林回想起当初,不禁感慨万千,“那时医院各种科室虽然都还在,但是管理制度相当混乱,科主任、护士长这些科室里的小领导基本上都没有了,很多工作都没有办法进行。工作组的目的也就是要恢复这些规章制度,让医院的工作更平稳有序地进行。”
工作组进驻医院,借鉴了诸如广州中山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大型医院的管理模式,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将医院的各方面规章制度都完善地建立了起来,“那时我们医院在全省影响很大,我记得有六十几家医院过来参观学习。”而工作组的工作完成后,卢志林没有离开,而留在了医院工作。
那时的丽水只是一个山区小县,要留住很多高层次人才很不容易,因此市人民医院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视人才。从1974年第一批消化内科的医生护士被送到了上海的瑞金医院开始,那以后每年都会有一批人员被送往上海等大城市的医院,而所送去培训的科室都是那所医院实力最强的,像上海九院的口腔科、新华医院的小儿科、瑞金医院的消化内科等,而很多大学毕业生被送去进修研究生。可以说,70年代末到80年代,市人民医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知识份子政策。卢志林说,“除了业务上的培训进修,当时对知识份子各个方面都优待,特别是生活待遇上。”
1976年,医院盖了一栋有30套房子的宿舍,知识份子优先分配的,“当时的院长徐振东都只挑了一套西头的,把东头好的都留给知识份子。后来又盖了主治医生大楼,就是专门为主治医生盖的,其他人都没资格分。再后来还有一个鸳鸯楼,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虽然面积不大,但小青年或新婚住住也很不错了。”而这个鸳鸯楼还曾引起很多老员工的不服气,“曾有工作了几十年的护士长找到我,说自己工作了几十年还不如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来就有房子分配。”不过,在卢志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说下,老员工们也很快就服气了。除了住房,在工资待遇上医院对知识份子也总是优待。“1979年第一次加工资,知识份子都是加得最多的。我记得很清楚,化验科的王志超是东阳人,中专毕业,医院一下子就给他加了7块钱,原来他的工资也才四十多块。所以他的积极性一下子被带动了起来,后来他成了在全省都是有名的专家。”而知识份子的子女,医院也都考虑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很多人被下放,而且那个环境也没法好好读书,所以医院就出了一个政策,只要医院的职工子女想去卫校上学的,医院全部报销学费,之后还可以到医院来上班。这样做其实是一举两得,既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也解决了医院人才紧缺的现状。”
医院对人才的重视很快就显现了它的成果,当时的市人民医院可谓人才济济,发展迅速,医院的工作得到了省里领导的高度认可。1981年市人民医院就被省卫生厅评为全省改革重点医院,全省只有5家。而那些市人民医院培养出来的人才,现在很多还活跃在医疗系统里,他们很多都是科室骨干、学科带头人、省级专家,“全国级教授的也有。”
1992年底,卢志林调任丽水市副市长兼市人民医院的党委书记,直到1993年10月才彻底离开医院。不过说起人民医院,卢志林还是感到十分的自豪,在医院工作的二十年,是他永远无法抹去的幸福记忆,他的内心对人民医院有说不完的感情,“感谢医院培养了我。”

\

热点推荐

生活热线

18605788890
Copyright 2009-2020 LSTV,All Rights Reserved
丽水市广播电视总台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浙ICP备05002140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 主办单位:丽水市广播电视总台 | 新闻热线:0578-2666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