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年俗之莲都

2018-02-23 15:08:16 来源:丽水新壹周

张靖婉
 
临近春节,莲都区后甫村的金奶奶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酱鸭、酱肉、糖糕、粽子……各种各样的年货把家里都挤得满满当当。虽然过年的东西早就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可金奶奶这两天又开始忙着准备另一件重要的事——谢年。金奶奶说,她父亲今年已经95岁,对老父亲来说每年的“谢年”是顶顶重要的大事:“现在他年纪大了,所以谢年的事基本都由我们子女替他张罗了。”金奶奶告诉记者,今年的谢年选在了十二月廿九:“‘谢年’的日子我们都按黄历挑的,廿四以后都可以,时辰也是有讲究的,有时候凌晨四五点就要开始了。”金奶奶说,“我们家谢年一般都要摆满两大桌子菜,猪头或猪脚是一定要有的,糖糕、年糕、粽子也是必备的,肉一定要连皮带骨的。”金奶奶说,以前父亲谢年的时候,总能念念有词地说半天:“主要就是向天地感谢过去一年对家里的照顾,并希望在来年给家里更多的保佑,保佑全家身体健康,平平安安,但是出于敬畏只是在口中默念。不过,我们说不了那么多,一般就几句话吧。”
“谢年”是一种古老的风俗,顾名思义是一种感谢、拜谢年的祭神活动,感谢他们保佑一家又平安度过了一年,并祈求来年能风调雨顺。它不是节日,却是过年期间非常重要的活动。以前,过了廿八,户户杀鸡谢年。猪头、鸡牲及年饭是主要谢年祭品,年饭都满满盛在小斗上。年饭上嵌着若千红枣和一个柑桔,并插上柏枝,象征丰衣足食。快过年了,大人们就开始告诫小孩要讲吉利话,不准讲“死人”、“皇天”等不吉利的话,不许打破碗,一般情况认为过年时打破碗会给家人带来厄运。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像“谢年”这样的年俗已经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记者询问了不少莲都本地的居民,经过多方了解,整理了一些莲都区的年俗活动:
灶君爷上天: 十二月廿四夜是灶君爷“上天述职”的日子,丽水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几乎每家的灶头都有一个小神龛,内贴灶君爷神像。那晚,在灶君像前摆满糕点糖果,还折迭纸马烧给灶君,让它上天言好事。在送灶君上天时,还“撒马料”(谷米豆麦拌剪成小段的稻杆所制的“马料”)。灶君像在廿四夜里送走(揭下烧去),至除夕夜再贴上新的灶君像,表示他已从天上回来了。
 
债户做皇帝:一进入十二月,债主就背着“松马袋”出门讨债。丽水习惯,除夕到下半夜还可讨债,到初一开门鞭炮响后,就不允许再上门讨债了。债户十二月下半月开始就躲起来,叫“做皇帝”。
 
除夕: 除夕那天都到碗店买碗,叫“买安”。 祭祖毕,吃年夜饭,叫“分岁”。户户桌上尽可能丰盛,且必有鱼、芋,表示有余,必有年糕、粽,年糕代表年年“高”,吃粽则指读书人“中”。吃过年夜饭,小者向长辈拜年,叫辞岁。旧日过年,除夕吃“分岁”的菜肴让全家人尽量吃外,自正月初一起到元宵,虽还是天天满桌鸡、鱼、肉,但一般人家的老规矩还是较节约,有“正月鸡,桌上戏”只供摆不许吃的习惯,如有客人,主人特地请客人吃上两块鸡肉,表示很敬爱。
 
守岁与五日年假: 吃过年夜饭,当家人常醒着不睡,叫“守岁”。到年初一都择时辰放鞭炮开门。从年初一到年初五,叫“五日年”。大年初一到初五全城各店一律关店门不营业,街上行人衣着一般的都是从头新到脚。大年初一,一般不出门做客。初二后,各家互相请客的人很多,叫“请正月酒”。红男绿女到南明山、三岩寺等名胜古迹去游览的人也很多。
 
灯会前后: 到年初五、六,狮子灯、龙灯、采茶灯、高跷班等上街,家家鞭炮震耳,到处锣鼓喧天。到初八、九,便有六、七十节长,甚至上百节长的板龙多条来城里“会师”。龙灯和板龙上街的头二天,都向有钱人家“放贴”,叫“出龙”。东家要在中堂摆好香案,桌上放蜡烛、茶点、柑桔及红包(钱)。龙到的第一家叫“出头龙”,“出头龙”礼物最多,板龙的红包更大。武村、青林村的板龙盘阵技术最好。府前到三坊口,仓前到大水门,还有退板龙的习惯。地方上出鞭炮、出点心,盘板龙的人出力气,鞭炮在板龙头前连续放着,板龙就要不断地往后跑,要从府前跑到三坊口、仓前跑到大水门。
正月十三莲都区府前有灯市,各色花灯任人选购。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三位夫人神象出巡,以正月十四陈十四夫人出巡那天为最热闹,街狭人多,常挤得水泄不通。夫人归殿,花灯散后,已是半夜,但街上还有厦河门的鼓手班打起锣鼓,拉起琴弦,叫“闹街”。十五夜是万象山管痘夫人出巡,十六夜是左渠门茭山催生夫人出巡,热闹稍逊十四夫人。十七日是收灯老出巡,各户门口的灯笼都收起,象征元宵结束。年也就结束了。
 
\
丽水年俗之缙云
腊月廿三缙云县舒洪镇姓王村的85岁老人王寿堂,正忙着给自家的灶神上供,老人说这是送灶神上天。老人恭恭敬敬地在灶王爷的画像前摆上供品,上面摆有红枣、核桃、柿饼、米泡糖等,前三样可随机变化,但米泡糖必须有,这是因为米泡糖又甜又香,可以让灶王爷在天宫美言几句,可谓“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王寿堂老人说,现在都是从简了:“以前,祭灶爷必须有一只杀过的公鸡,因为传说中,灶王爷是骑公鸡上天的。现在时代不同了,很多人连灶爷也不祭了。”虽然很多年俗都被人们渐渐遗忘,但对缙云县舒洪、溶江、双溪口、大源、胡源一带的人们来说,腊月廿五是一个绝对不容忘记的日子,那天叫做“馒头日”。
\
舒洪、溶江、双溪口、大源、胡源一带地处缙云县城的东南边,旧时统称为“南乡”,而那一带做出来的馒头也叫做“南乡馒头”。廿五这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和面做馒头,村民们还在热气腾腾的馒头上加盖喜庆的红花印章,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能红红火火。“南乡馒头”以清香可口,韧劲十足,手感柔软,发度均匀,耐储藏不易变质而著称。而南乡馒头所采用的制作方法也非常独特:要先用大米煮成稀饭、降温后拌入米粬,保持一定的常温等待米粥发酵;两三天后混合发酵成酵水(这个发酵水就是南乡馒头的美味关键);将面粉加上发酵水揉和成面团,放在面缸里发酵过夜(一般是头天晚上揉面,第二天上午面团就发酵好了);再揉至表面光滑后,经保温发酵再做成圆形,上屉蒸熟即可。“南乡馒头”有一股特有的清香,营养丰富,还有利于消化,据说还有养胃健脾等辅助功能。如果放入冰箱经冷藏,取出蒸熟后新鲜如初。
今年的腊月廿五,在缙云县舒洪镇姓王村的土爽面博物馆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南乡馒头文化节”,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前往。当天,村民们一共做了一千多斤的面粉,整个村子都飘着一股馒头的清香。村民们告诉记者,这样的馒头节已经举办了多届,每次都会有很多本县或周边县市的人前往购买品尝。如今,姓王村的“馒头节”已经成了村里的一个盛会。村民们熟练地做着馒头,而土灶上,一笼笼的馒头散发着米香。王寿堂老人表示,旧时,馒头平日里可是享用不到的,只有在过年的餐桌上才见得到这样的“奢侈品”。 不过近几年,“南乡馒头” 不仅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还列入了缙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馒头,这种最普通的面食,在这里却幻化成了每个回家游子心里无法割舍的味道,这种味道更像是一种记忆,这种记忆,不论人们走过天南地北,也必然如影随形。

热点推荐

生活热线

18605788890
Copyright 2009-2020 LSTV,All Rights Reserved
丽水市广播电视总台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浙ICP备05002140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 主办单位:丽水市广播电视总台 | 新闻热线:0578-2666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