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配频道|《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三)作者:陈华胜|旁白:张建民

2019-09-19 12:48:10  
点击:
-用声音打开悦听的世界
  用声音展示梦想的舞台-

\

《大宋王朝的生动面孔》————
宋太祖:用自己的人生底线划定大宋朝的底线(三)
文:陈华胜
音:张建民

  上回说到,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回师开封,率兵进攻开封北面的宣祐门时,守城部队拒绝接纳这支在前线哗变的叛军入城,而在转到第二个城门仁和门时,守城禁军居然是赵匡胤的老部下,于是连忙开门相迎,从此,赵匡胤正式宣告登基称帝。
 
  称帝后的赵匡胤想起了宣祐门外那惊险的一幕,觉得有必要追根究底一下。他问左右:“刚才咱们进城的那个城门,守城的是哪支部队?”左右回答:“守仁和门的是禁军中的散直班。”赵匡胤想也没想就说:“把这个散直班降级一等!”然后又问:“守宣祐门的又是哪支部队?”左右回答:“是东三班。”赵匡胤当即下令:“好!嘉奖这个东三班!今后朕要出行就由东三班在前面开道护卫!”——我们前面说过,赵匡胤是个江湖人,江湖人有江湖的原则,背主求荣、见风使舵的人靠不住,而这个东三班对故主绝对忠诚,那我的禁军第一面旗帜就是它了!

\

  但是,赵匡胤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第一道嘉奖令人家却不领情:东三班耻于效忠另外的主人,全体官兵决定自杀成仁!
  赵匡胤听到这个消息真的吓了一跳,作为原先的禁军最高长官,对这班禁军兄弟他还是有感情的。他赶紧跳起身来往外跑,想要亲自去劝说营救这班老兄弟。但是,等他赶到东三班的营地,那里已经尸横遍地,一副悲壮的情形,只剩下为首的两名“班长”还没来得及死。
  看到眼前的这一幕惨象,赵匡胤极为震惊,脱口说道:“这是为了什么呢?至于这样吗?”两位班长却斩钉截铁地回答他:“我们无力改变局势,但又不忍背弃故主,所以只好杀身成仁!”

\

  在利益至上,见利忘义,为了利益可以出卖一切的五代纷乱时期,居然还有这么一群忠贞不二的军人,赵匡胤打心底敬佩这两位军官。他一再夸奖东三班都是忠义之士,向两位军官承诺永不废止东三班的番号,甚至他们还讨论到军服的细节,答应他们军帽仍然采用原先的青、红二色式样,并且将皇帝的先导部队这一荣誉永远赐予东三班。
赵匡胤一心想挽留两位军官的生命,但是,他的努力还是白费了,这两名军官在得到东三班的光荣旗帜将延续的承诺后死而无憾地毅然自尽了。
  赵匡胤震撼不已,感慨万千。下令对全班将士厚加赠恤,并信守诺言,不但不废其番号,还在“东三班”的驻地建立祠庙,四时祭祀。

\

  赵匡胤以这样的举止为天下树立了一个信奉“忠义气节”的典型,“东三班”就像“南京路上好八连”一样成了当时的一块金字招牌,忠义气节也逐渐成为宋朝的人们推崇的一个核心价值观。
  新组建的东三班从此效忠赵宋皇朝,靖康之变的东京保卫战中英勇抵抗的有东三班的将士;东京城破后,不少东三班的将士突出重围,辗转追随康王赵构;徽、钦二帝被掳掠到五国城时,身边也有形影不离的东三班侍卫;高宗躲避金军追击一路南逃时,鞍前马后一路护驾的还是东三班将士。到了南宋定都临安,“东三班”的番号和建制又在临安恢复,今天的杭州鼓楼脚下,就是当年“东三班”的营地。

\

  后人曾经百思不解,一向被视为积弱积贫的宋朝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特别“顽强”的王朝。320年的国运居然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强大的蒙古铁骑灭西夏用了十年时间,灭金国用了二十年时间,但征服一个号称弱小的南宋却整整耗费了半个世纪,还搭上了一位蒙古大汗的性命。即使在京城沦陷之后,宋朝军民仍节节抵抗,一直到崖山之战宋朝丞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竟有十万军民也跟着蹈海赴死。据说,当时的日本国听闻这个消息后举国戴孝,向西哭拜了整整三天。日本人也知道崇尚忠义的精神。
  而宋朝军民的这种忠义的精神是靠什么来锻造、来支撑的呢?
  东三班的故事恐怕是解开这个答案的一把钥匙,而这把钥匙正是由赵匡胤精心打造的。

\

  当然了,鼓励臣民效忠王朝,还必须是这个王朝值得效忠。赵匡胤在确立了他的“文人政治、和平理念、忠义气节”三项原则后,又将“宽厚包容”作为了他的第四项基本原则。
  举一个简单的老百姓生活的例子:唐朝虽然强盛,但唐朝的老百姓活得可不自由,要想离开家乡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你就得去官府打通行证,当时叫“关防”,因为打不出“关防”,一代大师玄奘只好偷渡去印度取经——《西游记》里说唐僧是御弟和尚,那都是小说家言,玄奘法师的真实身份是个偷渡客;而到了晚上,唐朝的老百姓就像笼中鸟一样被禁锢在一个个隔绝的坊巷中。太阳一落山城门就关闭,政府每天宣布宵禁,不允许外出,更别说什么夜生活了。一到夜里,长安城就漆黑一片,活像个鬼城。这一点,在王小波的小说《寻找无双》、《红拂夜奔》里都有描述。

\

  作为一个古惑仔出身的皇帝,赵匡胤从小接触社会,对老百姓的欲望和需求还是蛮了解的。他自己年轻时是混江湖的,跟我们一样喜爱夜蒲,当了皇帝后也不去对百姓的生活刻意限制,相反地,他一改唐朝以来实行宵禁的政策,下令三鼓以后夜市不禁,于是,宋朝人民终于过上了大家所喜闻乐见的夜生活。道路被打通、街区不封闭、城门不关禁,想要外出旅游甚至举家迁徙,也没问题,政府不予干涉。
  从前的笼中鸟变成了自由的鱼,这简直就是现代西方社会的模样了——哦,不对,西方社会也比不了,宋朝的GDP占到当时全世界的一半以上,在大宋朝的开封府、临安府灯红酒绿、五光十色的时候,纽约、巴黎、拉斯维加斯还是一片荒漠。

\

  最后我们来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来自宋朝文人叶梦得的《避暑漫抄》,叶梦得当过南宋初年的宰相,他记录的故事应该是真实可靠的——
  叶梦得说,在北宋首都开封的太庙里有一个殿,里面存放着宋太祖密刻的一块碑文。平时,这个殿门锁紧闭,碑也用黄缎子遮盖,任何人看不到。只有在新皇帝即位的时候,这个殿方才打开,皇帝必须进入里面恭恭敬敬地读碑上的誓词,有点像今天的宣誓仪式。届时呢,也只有一名不识字的太监跟随,其余人员都要远远站立,不敢窥视,因此大家都不知道碑文上的誓言究竟是什么。
  那么,赵匡胤究竟在这神秘碑文上刻下了什么呢?
  直到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太庙被金人洗劫,大门洞开,人们才一睹此碑的尊颜。这块高约七尺,宽四尺的碑上赫然写着“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

\

  作为开国皇帝的政治遗嘱,赵匡胤用这样一种形式为大宋朝划定了一条底线。
  今天的人听到这个也许还以为没什么,可你要知道,那是在从前,在那个不尊重生命、不尊重人权的漫长的封建时代。往前里说:五代的时候,哪个武夫皇帝脾气一上来就得多少人脑袋搬家,梁武帝朱温居然在白马驿这个地方将朝廷上的世家贵族大臣30多人一夜之间杀死,还将尸体投入滚滚黄河;往后里说,即使到了明朝,有多少大臣因为上书言事而被拉出午门当场打屁股打死?据说,明朝的大臣们在上朝之前甚至都得写好遗书,每回跟家人说“拜拜”都搞得跟生离死别一样。那么这样一比较,做个大宋的臣民是不是超幸福啊?
 
  这种对百姓幸福生活的保证就是赵匡胤为他的后世子孙划定的一条定线,而这条底线也保证了宋朝的老百姓对赵宋皇朝的热爱和效忠。这么看来,赵匡胤的这条人生底线是不是很有价值啊?
\

September 20, 2019

【作者简介】:陈华胜,历史文化作家,高级编审,资深媒体人。现任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杭州网总经理、十九楼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治史写史颇见功底,怀古论今行文自由,曾出版《一起去看宋朝的活色生香》、《宰相撑的什么船》、《大江东去——三国志随笔》、《贵胄》等个人专著十余本,版权远销港台地区及日、韩等国。台湾著名评论家罗吉甫先生评价他:读书有间,论述有趣、下笔有神、推断有据,能够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朗读者简介】:张建民,浙江省朗诵协会会员,杭州市朗诵协会理事,杭州文广集团原总编室主任、高级编辑,爱好写作、摄影和朗诵。



丽水综合广播FM94

《一起朗读》

首播时间:17:00-17:30
重播时间:21:00-21:30
FM88.3绿色之声
播出时间:07:00-07:30
     内容涵盖原创作品深情诵读,诗歌散文、抒情短文、经典电影对白片段等。投稿邮箱:langdu711@163.com欢迎大家投稿参与!
 
相关热词搜索:一起朗读

头条推荐

更多

娱乐

关于我们 | 广告发布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免责声明 | 技术支持 | 版权声明 | 编辑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