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热点 > 正文

“捂不住”的感动!龙泉这对夫妻捐赠18200元爱心款背后的故事……

2020-06-07 10:00:10 来源:掌上龙泉 
点击:

没用完的善款怎么处理?

痛失爱子后

龙泉这一对山区夫妇

把剩余的善款全都捐了出来

他们说,恩情无以为报

希望这笔善款能帮上更需要的人 

把爱心传递下去

\
季明善和季子娥开开心心地把“没用上”的善款捐了出来

 

5月21日,谐音“吾爱伊”,就在年轻人忙着表达爱的时候,龙泉的一对山区夫妇,也在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龙泉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深沉的爱——他们把18200元积蓄,先后捐给了龙泉市红十字会和慈善总会。

他们说,14年前,龙泉人为他们的儿子慷慨解囊。14年来,他们始终把这份大恩记在心头。尽管儿子最后“没用上”这笔善款,也没人追问善款用在何处。但他们在还清债务后,把家底掏了出来,捧出在心底酝酿了14年的感恩之情。
 

一天工作19小时

心碎父亲豁出命为儿子挣手术费

季明善和季子娥,是龙泉市安仁镇季山头村的一对普通夫妻。1995年,妻子季子娥产下儿子季育豪。出生仅三天,夫妻俩便发现不对劲——儿子日夜啼哭,嘴唇发黑。医生诊断,孩子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没有手术可能,最多只能活到22岁。

意外像巨浪,直接将夫妻俩拍晕了,亲情却迅速将他们拉回现实。年轻的父母舍不得放弃,决定再苦再累也要搏一把,“将来医学进步了,儿子说不定有希望恢复健康。”季明善对记者说。

上世纪90年代,夫妻俩在家种田,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钱。日子一天天过去,儿子也一天天长大。只不过,与别的小孩相比,儿子皮肤和嘴唇发黑,指甲绀紫,走几步喘得像拉风箱,从不敢与小伙伴追逐玩闹。

儿子的病情,重重地压在夫妻俩的心上,也成为他们豁出命打工挣钱的动力。

儿子上村小了,夫妻俩也去了龙泉市区打工。

季子娥白天打零工,晚上做来料加工的活到深夜;季明善是泥水师傅,清晨5时30分起床去种菜——为节约家庭开支,他在工地边角种了些蔬菜。7时到工地干活。晚上下班吃好晚饭,急匆匆踩着黄包车出门,直到半夜才回家休息。

有一次,季明善接连踩三天,没有一分收入。踩到半夜,腿软得像面条,心就像沉在河底的大石头。第四天晚上,看看儿子,他咬牙出门碰运气。捧着客人递过来的两元车钱,眼里全是泪花。

可是,拼命挣钱的速度,还是跑不过花钱的速度。因为体质差,季育豪经常感冒,一感冒就是十天半个月,非得挂盐水才好。再加上那几年家里又添了孩子,家庭开支大,可以说是旧债未消新债又添,一直凑不齐手术费。

 

不想留下“没用完”的善款

他们说做人做事要有良心

拖到2006年,季育豪的病情再也等不起了。季明善夫妻看到电视上筹集善款的新闻后,他们下狠心抛开面子,为儿子四处讨手术费。

就这样,季子娥带着儿子出门了。从2006年6月21日到次年1月30日,从企事业单位到普通家庭,季子娥一遍遍述说不幸遭遇,足迹遍及龙泉市区和附近乡镇。

有个别人不相信,认为季子娥母子骗钱,“带着孩子讨钱,比打工工钱高,划算……”但更多的人选择了信任和帮助。

龙泉群众同情孩子,纷纷慷慨解囊。这其中,有单位,也有个人。大家根据自己能力,你三元五元,我一百两百,为季育豪助力、加油。

无论收到多少金额的善款,季子娥母子总是会给好心人鞠个躬,说声谢谢。“龙泉是座有爱的城市,整座龙泉城的人,都是我们的恩人。”季子娥说。

半年多过去,母子俩共筹集善款近两万元。
\

由于捐款记录经常翻看,早已变得发黄破损
 

捧着滚烫的爱心款,季明善和季子娥却犹豫了。季明善介绍说,手术费肯定还有着不小的缺口,此时,家里已经很难再借到钱。

无数个夜里,等孩子们都睡了,夫妻俩掰着手指头算了又算,眼泪抹了又抹,一夜夜煎熬着,始终拿不出勇气,去丽水甚至杭州的医院探一探路子,去找医生仔细问一问儿子的病情、手术可能和费用情况等。

季明善说,他们有两个怕:一怕手术难度大,儿子上了手术台下不来;二怕这两万元不到的善款,连手术费的零头都不够。

这两个怕,他们都承受不了。

于是,拖着拖着,善款慢慢地变成了儿子治疗感冒的医药费,并慢慢地消耗殆尽。2015年,季育豪经抢救无效病逝。

悲痛了一个多月,季明善和季子娥再次达成一致:孩子走了,善款没全部用在当初说的手术上,这钱,要还。“大家给的不是钱,是希望和心意啊,不能骗了大家。”

季明善说,他经常教育孩子,“做人要诚实,要说真话,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如果我们不吭声,谁都不知道这笔钱还剩余多少。如果不把这笔钱拿出来,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我们的良心过不去。”

“如果我们把这笔钱拿去买一间房子,一辈子都住不心安;如果拿去买糖吃,糖也是苦的。”

对于这笔汇聚了龙泉人心意的善款,夫妻俩在收到的那一刻起,就想着不管手术是否成功,都要还。只是没想到,善款没有真正用在手术上。


捐出18200元血汗钱

想把沉甸甸的爱心传递下去

儿子病逝后,季明善和季子娥一如既往地打工,于前年还清所有债务后开始攒钱。今年春天,攒到了18000多元后,季子娥开始行动了。

筹集善款难,想不到还钱更难。

带着血汗钱和经常翻看、已经发黄破损的捐款记录,5月18日上午11时,季子娥来到第一个捐款的好心人的单位——龙泉市府办。面对市府办工作人员,可她已经说不清捐款的人叫什么,长什么样。

季子娥一下子急哭了。

她抽着鼻子说,2006年,这位好心人捐了300元。“我来,是想当面表示感谢,记住好心人的样子,顺便问问他是否有困难,我想回报他。”

由于找不到人,工作人员建议她把钱带回去。她说什么也不肯,恳求工作人员替她把钱捐给有需要的困难群众。拗不过,工作人员告诉她,钱可以捐给红十字会。
\

龙泉市红十字会开具的捐赠证书

 

要到地址和工作人员手机号码,季子娥直奔龙泉市红十字会。

当时已经是中午12时多,工作人员已经下班。她在电话里恳求工作人员加个班,一定要把当天上午从银行取出的5200元钱捐出去,说这么多钱放身上不安全。

还有更多的好心人,只在捐款记录上留下了名字和金额,季子娥根本无从找起。

\

龙泉市慈善总会开具的捐赠发票

 

5月21日,在安仁镇和季山头村干部的联系下,季明善和季子娥来到龙泉市慈善总会,捐出了13000元血汗钱。这,几乎掏空了他俩的家底。

不一会儿,季子娥拿到了捐赠发票,紧锁了多年的眉眼,终于松开了,话匣子也一下子打开了。

季子娥说,他俩身体还行,工作勤快点,生活没问题——但记者了解到,他们的孩子还在读书,还要赡养年迈的老人,日子过得紧巴巴。


\

她见别人不相信,拍了拍口袋说,“刚刚收到300元工钱,我能行。”

“别人帮助了我,我也要帮助别人。看看捐款记录,我觉得龙泉整座城的人,都是我的恩人。”

“既然有的好心人不要回报,更多的好心人又找不到,那么我把钱捐到红十字会和慈善总会,总能帮到有需要的人。”

眼看着打工上班时间快到了,季子娥留下了两句话,“今晚可以睡个好觉咯”“希望大家身体都健康”,便拉着丈夫开开心心地走了。


新闻背后

“捂不住”的背后,是对诚信的点赞

多年来,季明善和季子娥夫妇俩一直为一家人的温饱、债务和大儿子的医疗费而努力工作。

  如此困顿,他们还是没忘了,这笔“没用上”的钱一定要还给人家,不能悄悄昧下,并在还款的时候,记住好心人的模样,感念一辈子。只是想不到,筹集善款难,还款更难。

  这座城市再次感动了季明善和季子娥夫妻俩,而夫妻俩心怀感恩的正能量之举,又一次感动了龙泉城。

  季子娥是很低调的人,去捐款的时候,再三恳求工作人员,不要把她的事情说出去。可是,这份沉甸甸的爱心传递,这份正能量和感动,怎么可能“捂得住”!

  相对于社会上“骗捐”“诈捐”等假恶丑现象的“捂不住”,人们更喜欢他们这样的“捂不住”——这对小学未毕业的山区夫妇,在做人的境界上超越了很多人。把善款用在儿子平日的就医上,换个角度讲,也是可以说通的。但他们很较真,认为这样做是欺骗了好心人的心意。因为季家的家风是做人要说真话办真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5月18日傍晚,接待季子娥的龙泉市府办工作人员在微信朋友圈记录下这幕感人的瞬间。当晚,这则朋友圈在龙泉引发轰动,掀起了关于诚信、真善美、感恩、大爱等美好品质的讨论。当晚,尽管她打了好几个电话给龙泉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希望对方不要将此事传扬出去。但是,5月20日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开具了捐赠证书后,还是忍不住在单位内部发了篇小文,点赞这份沉甸甸的爱心传递。这样一来,捐款的事,是怎么都“捂不住”了。

  当线索传递到记者手里时,却发现,要深入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还是有难度——因为季子娥始终不愿意接受采访。安仁镇和村干部做了多次思想工作之后,5月21日上午,记者在季子娥的丈夫季明善那里打开了“突破口”。接着,在龙泉市慈善总会,与前来捐款的季子娥搭上了话——多年的心事已了,她不知不觉打开了心扉,倒出了深藏多年的心里话。

  终于,这对淳朴的山区夫妻走进了读者的视线。也终于,他们的故事,还是“捂不住”了。

  我想,“捂不住”的背后,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诚信的点赞,对这对夫妇的认可吧。

  期待将来涌现出更多让人心头发热的“捂不住”。


14年前,龙泉人为他们的儿子慷慨解囊

14年来,他们始终把这份大恩记在心头

让我们为龙泉这对夫妇点赞

将这份感动传递下去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新闻

头条推荐

更多

娱乐

关于我们 | 广告发布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免责声明 | 技术支持 | 版权声明 | 编辑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