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百山祖国家公园】福善寺

2021-08-02 09:49:27 来源:百山祖国家公园 作者:林平 
点击:
  福善寺,位于景宁县英川镇东面的隆下坳村,距城约六十公里,始建于元末,为英川一带现存规模最大的庙宇,乡人俗称“隆下坳庙”,而“福善寺”只是近年来的书面称谓。
 
  福善寺坐北朝南,南望白坦原,北依上寨尖,南北两大山脉在坳门交汇对峙,其势犹两牛顶角争雄,乡人谓“两牛相斗”或“两牛拜月”。寺周苍翠古树,枝繁叶茂,绿荫如盖,清流映带左右,西瞰英川溪流潺潺,东临隆下,涧水蜿蜒而下,远山如黛,景色壮丽。
 
  踏进庙堂,但见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神佛塑像,栩栩如生,古韵天成,庄严肃穆。庙宇分设前宫殿、中宫殿、后宫殿、东宫殿、西宫殿诸大殿,而且殿中有殿,错落有致。中宫殿即大雄宝殿,正中立如来佛像,两侧分别为“十八罗汉”和“廿四诸天”等佛像。
 
  前宫殿即“晏公殿”,全寺最古老,为万民敬仰的菇神殿宇,其西面戏台,可容数百人观看。西宫殿供五显灵官神位,与晏公殿一样,遍受菇民崇拜,香火最旺。
 
  “晏公”原本为江西地方性水神,何以在浙江隆下坳立庙受香?为揭开这个迷,我走访了老菇民。原来,创建福善寺祖庭晏公殿,并非高僧,而是梅库菇民。
 
  相传,晚唐年间,安徽南陵县梅伯高在山东任县令,为官清廉,因得罪当朝丞相卢杞,遭灭门。梅伯高之子梅良玉随牧童郊外放牧,侥幸得救。梅良玉改名换姓,考中状元,复姓封官。卢杞又诬陷梅良玉有谋反篡位之野心。皇上听信谗言,下旨缉拿梅氏家族,十里梅村鸡犬不留。所幸,梅氏若干人员早就离村外出,免于劫难。逃往浙江的梅氏族人,相中了处州万里林。漫漫林海绵延数县,山高皇帝远,乃理想的避难栖息之所。梅氏相继落脚于英川溪下游的梅库村及附近的白坦村开基。
 
  梅氏落脚后,前往江西九江市八都源头做香菇谋生。元末,梅氏仍在八都源头以菇业。有一年,气候异常,时有山兽啃食糟塌香菇,又有人偷盗,连本钱都收不回来。如此反复,连年欠收。一天,有梅氏兄弟俩祈求五显大帝保佑。当晚哥俩梦见一白发老人这样嘱咐:“你们菇山南面一座岩壁下有尊晏公佛没有人敬奉。找到它,虔诚祈求,自然会得到帮助。”话毕,老人飘然而去。天亮后,兄弟俩各自说起梦中事,居然一模一样。
 
  兄弟找到木雕晏公佛像,在香菇寮设立香火,祈求保佑菇寮平安、菇业丰收,并许愿:“如能应验,就将木雕佛像移到浙江三都三源梅库坳头‘两牛相斗’处做地头,给你立庙。”
 
  当年香菇丰收,兄弟俩带上晏公佛像返乡。行至九江,大雨倾盆而下,巨浪滔天,望江兴叹。祈求晏公佛保佑,果然风平浪静,顺利过江。
 
  兄弟俩信守诺言,在梅库坳头,用毛竹搭寮供奉晏公佛,每年菇山回来都来供香奉敬。梅氏求佛奇遇传开后,四乡八邻陆续前来朝拜,外出江西、福建做香菇的人越来越多。而后,乡邻援资改竹寮为凉亭,立晏公佛像,称“梅库坳亭殿”,或“晏公佛殿”、“福善庵”。因其灵验,十里八乡,乃至龙泉、庆元边境善男信女都慕名前来朝拜。
 
  到了明清,隆下村人丁兴旺,人口和影响力都超过梅库村,“梅库坳”不知不觉易名“隆下坳”。庙宇规模越来越大,声名日隆,香火十分旺盛。时迁事移,“梅库坳亭殿”、“晏公佛殿”、“福善庵”等名称也渐渐鲜为人知,后人大多只知道“隆下坳庙”。
 
  香菇,乡人俗称香蕈。我国在西晋已有香蕈的记载:“江南诸山郡中,大树断倒者,经春夏生菌,谓之椹”(见《博物志》卷之三,张华(232-300)撰)。这个“椹”,就是香蕈。香菇人工栽培始于何人,民间传说纷纭。有说五显大帝,有说吴三公,还有说吴三公师承五显大帝,菇民都尊他俩为菇神。浙西南菇民区内,村村寨寨都有大小不一的菇神庙宇,主要有村落神殿、大型菇神庙,还有小型菇寮神龛。
 
  菇神庙里供奉的神像,还有马天仙、十四夫人等地方诸神。更多的则是以香菇师傅榜的形式来供奉菇神,五显大帝居正位,左吴三公、右刘伯温。隆下坳福善寺供奉的晏公佛,则为龙庆景三县所鲜见。
 
  历代菇民信奉菇神,祭祀仪式独特,还有系列生产生活习俗,反映了菇民的宗教信仰和心态。
 
  香菇生产术为神所赐的传说,自然不靠谱,但无疑与香菇生长的自然环境和奇特栽培术有关。种植香菇不用种子,甚至不用泥土,而是用斧头在树上砍,假以时日,树枝就长香菇来。这手绝活,菇民俗称剁花,仅在龙、庆、景菇民圈内传承,并限于“山寮白”交流,外人概莫能为,从而更具神秘色彩。香菇丰收与否,还与地形、山势、天象息息相关,有菇谚为证:年情落沙,香菇无渣;年情落灰,香菇成堆(落沙,即浓雾,对出菇不利;落灰,即微雾、轻霜、薄露、雪天,对出菇有利)。菇民无法掌控自然界的神秘力量,一面积极探究完善栽培术,一面祈求神灵赐福。
 
  有人认为剁花栽培法,存在严重毁林的弊端。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森林孕育香菇,做菇反哺森林。其实,剁花法,不象当今袋栽香菇,以木屑为原料,树木大小通吃。只适用如红栲、檀香、乌枫等特定杂木树种。还要求菇树适龄,树皮厚度适中。菇木周边,还得留树遮阴。可见,菇民早就走上了间伐保护山林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龙泉、庆元、景宁三县是久负盛名的人工栽培香菇发祥地,出乎意料的是,境内适合剁花栽培的山林面积有限,育菇环境也有其局限。历代传统香菇主产区不在当地,而远在千里之外。老菇农常说,当地山水“淡”,闽、赣、皖等省山水“浓”。“枫树落叶,夫妻分别。”这些菇谚便是见证。此外,晏公佛殿的神奇来历,也以传说的方式印证了香菇产销两头在外的历史久远。
 
  每当枫叶飘零,菇农结伴拼筹股金,外出做香菇。三六九吉日,
 
  他们三五成群,离妻别子,捎上麻糍,长途跋涉,奔向闽、赣等地菇山。到了菇山,搭建菇寮,也忘不了设立简易的神龛,每月十四、廿九虔诚祭拜。临行前,菇民在住宅香火榜或地头庙祈求保佑,有的还庄重地前往福善寺等大型菇神庙祈祭许愿,无论盈亏,都少不了菇神的那份子。拼份做香菇的这一习俗,相沿千年,二十世纪下叶还催生了浙江省创办小水电的股份制模式。
 
  “梨花开,哥哥归”。秋去春归,候鸟般生活导致菇民难以与家人共度春节、元宵等佳节。每年农历七月举办的菇神庙会,不仅是菇民回乡还愿的重大祭祀节日,也是他们一年辛苦之后的狂欢节。尤其是农历七月廿二,到隆下坳庙上香的信众更是络绎不绝,犹为繁盛。祭神奉佛,洽谈菇事,调解菇业纠纷,及上演菇民戏、提线木偶、展示切磋菇民武术等文娱活动。历时5至10天的庙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二十一世纪,集资修缮、扩建庙宇积极性高涨,这座庙宇南端相继添建“舍得桥”、“天地水佛宫”。如今占地已达五亩,气势恢宏。1993年,易名“福善寺”,2014年,被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善寺还是福泽八方的客栈。千百年来,这里曾经是英川人前往县城的必经要道。历朝历代,除了香客慕名朝拜,南来北往的行人、客商也会在此歇脚、喝茶、纳凉、避雨,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车止。每念及此,老人们依然感慨万千。
 
  走进这样的古老建筑,感受的不只是山乡庙宇的辉煌及其历代工匠雕塑佛像之神韵,更有那绵延千年的积善厚德古风和香菇生态产业带来的种种福祉。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新闻

头条推荐

更多

娱乐

关于我们 | 广告发布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免责声明 | 技术支持 | 版权声明 | 编辑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