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百山祖国家公园】凤阳庙

2021-08-02 09:59:20 来源:百山祖国家公园 作者:金少芬 
点击:
  凤阳山古称凤凰山。清乾隆年间,周边十三坊(村)在凤凰山腹地集资兴建五显庙和普云殿,供菇民祭拜。中华民国初年,古庙面积较小,香客逐年增多,已无法容纳众多信徒的朝拜。经菇民多方集资及十三村村民又共同捐资,在原菇神小庙前兴建了颇具规模的“五显殿”,四周各村修建了五条进山朝拜的石级道路。因五显殿座落于形似“凤凰”的山岙中,且朝南向阳,寓丹凤朝阳之意,后村人将其称为“凤阳庙”,凤凰山也被叫成了“凤阳山”。     
 
  凤阳庙所供奉的神灵位置与其他地区有明显的差别。正中是五显灵官大帝五位神像,左边是香菇始祖吴三公和国师青田刘伯温,右边是土地公。从相关资料得知:五显大帝即骆氏五兄弟分别叫骆显聪、显明、显正、显志、显德,春秋时代,他们把如何种香菇技术传授给了龙、庆、景三县的菇民。南宋初期,吴三公在凤阳山一带人工种植香菇并发明了香菇“剁花法”技术,而被后人敬为“菇神”。明朝初年,刘伯温为龙庆景菇民争取到生产香菇的“皇封专利权”。所以庙内所供奉的都是对菇农有过重大贡献的神人。
 
  清乾隆至民国年间,凤阳山周遭的龙、庆、景三县菇民区人口就有十五万左右。菇农们一直延续着吴三公的“剁花法”技术。种植香菇需特定的地理及资源环境,家乡的资源毕竟有限。每年他们纷纷远走福建、江西等地谋生。菇山的生活条件艰苦异常,却也丰富多彩。几乎每个菇寮门口都有一处练武场地,大多“香菇客”都会几招香菇武功。菇山防盗,陷阱也是必备的,平时他们会在去香菇树的路上安置一些“扫地风”、“风桶凹”、“竹枪”、“簸箕倒”、“糊涂锤”等一些暗器和陷阱,防范香菇被偷盗或者野兽糟蹋。
 
  每月农历十四日、二十九日两个晚上必须拜师父,也称“过节”。菇寮“过节”要派一人去集镇上去购买猪肉、香、纸、烛、鞭炮等祭拜供品。傍晚,有敬神经验的老菇民一人先回到寮里准备工作,将米饭、猪肉、香纸烛、鞭炮及斧头、柴刀等摆在菇神神位的案桌上供奉吴三公师父。还有五碗饭及肉块,一碗饭摆放在灶台敬灶神,一碗饭摆放在寮门敬天神,三碗饭摆放在寮外社坛内敬野神。祭奉结束,先从寮外开始收集,进社坛收集供品时,要先咳嗽三声,以告示野神撤离。最后,由主拜老者在五显神、吴三公、刘伯温师父桌案尾拜三拜,嘴里念着:“上山,做樯,烧炭,守菇,吃饭!”全寮伙计们答道:“哦!”祭拜完毕后,再开始烧晚饭,每次过节晚饭要推迟近两个小时。为了保护做香菇技艺的秘密和菇寮平安清洁,在菇寮内要讲“菇山话”。“菇山话”仅局限于庆元、龙泉、景宁三县菇民相互交流,外界人听不懂。
 
  高耸入云的凤阳山被菇民视为圣山。每年“枫树落叶,亲人离别”之前的吉日,上山进庙,点香祈愿;来年“枫树抽芽,亲人归家”之后的吉日,又上山进庙,还愿谢恩。而农历七月初一至初七,为期一周的庙会成了一处名闻龙、庆、景和福建、江西菇民的朝拜的圣地和菇农文化交流中心。那时候可谓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日日香火辉煌不断。有些发了财的菇商会坐着轿子前来赴会,点香,祭拜,捐资出手大方。菇农们在这里吃大餐,品美食,庆丰收,说各自见闻,总结生产经验,商讨来年大事。连续几天的庙会,民间艺人表演的戏班子、木偶剧等是必不可少的。各种小商小贩也随之而来。
 
  庙内大殿的前柱上挂着一幅“品香菇明皇明相荣封龙庆景,学种菇菇神菇师艺传子媳孙”的对子。殿前有一个四方天井,卵石铺地,条石砌边。日月星辰、雨雪风霜,众神可一井观天。天井两侧是两层的厢房,各边有扶手木楼梯可上。天井靠正大门处是一个四角向天的戏台亭,高度离天井地面约一米多高。戏台不大,但足可容生旦净末丑轮番粉墨登场。亭台楼阁,屋檐骄翘,红柱黑瓦,雕梁画栋,花鸟虫鱼,内部建筑结构与浙南一带传统古老的宗祠建筑颇为相似。
 
  吃饱喝足的午后,天井的长板凳上坐满了人,厢房的楼上挤满了人。小孩在人堆里穿来穿去,几个安静的就扶着戏台两脚仰着头看得入迷。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里戏外上演着人生的悲剧与喜剧,戏中自有忠奸分明、善恶美丑……。锣儿鼓棒喧天,咿咿呀呀的说唱回荡在山间,菇农们在这里尽情享用着戏中带来的精神佐餐。仿佛这就是他们共同寄托的精神家园……。
 
  新中国成立后,因破除迷信,凤阳庙逐渐走向衰败。庙会自然断了踪影。文革时期,凤阳庙逃不过“破四旧”而被拆毁的命运,只残留下一些石条与石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龙庆景三县菇民增加到二十多万,龙泉就占了六万多人。一九九三年,在凤阳山毗邻的麻连岱、桌案际、西坪、杨山头、石崇(景宁县)、后岙、双溪、大庄、叶村、上兴、安和、兴源、炉岙、粗坑、官浦垟、梅地、金龙、陈村、炉地垟、空坑头、南排等村村民自发组织下,集资,捐木,投工,在老庙原址上重建了现在的凤阳庙。翌年十月十二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光仪式。恢复了古时流传的每年农历七月上旬请戏班子演出为期一周等文化活动。庙的地基与门槛采用块石与雕石组装而成。大门石阶两侧各守着一对一大一小石狮,小石狮是原古庙的遗留宝物。大门正上方灰色长石条刻“凤阳庙”三字,两侧刻一对联“秉正除邪恒资大地,降魔卫道永护南天”。左右小拱门上方扇形的白框内分别写着“护国”、“佑民”二字。
 
  世事沧桑,或者起起落落,或者死而复生。而今,在的我眼里,凤阳山庙及凤阳山庙会无不是菇农时代的缩影与菇民文化的标志。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新闻

头条推荐

更多

娱乐

关于我们 | 广告发布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免责声明 | 技术支持 | 版权声明 | 编辑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