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百山祖国家公园】活化石中华大鲵

2021-08-02 10:12:13 来源:百山祖国家公园 作者:周兆平 
点击:
  将卫星地图上的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慢慢放大,在东南方向会出现一个叫库源的小村庄,它藏在一道“褶子”里,我的祖辈曾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褶子”底下,是一条发源于百山祖东麓的小溪流,从库源村旁蜿蜒流过,汇入南阳溪。在这道不起眼的山谷里,栖息着一种珍贵的两栖动物、素有“活化石”之称的濒危物种——中华大鲵。当地有人叫它娃娃鱼,也有人叫它四脚鱼。
 
  听母亲讲,在我小时候也看过娃娃鱼。一次祖父和父亲“淌树”(农村人在溪流涨水时顺流运木头)回来曾从溪边捉回来了一条重10多斤的娃娃鱼。据说,四肢短而肥,皮肤皱成圈,像极了婴儿的手。我对此事虽然没有丝毫记忆,但却对娃娃鱼有着天然的亲近。娃娃鱼很“懒”,一旦在一个区域栖息就不会轻易“搬家”,这么说来,它们可能已经在这“隐居”了上万年、甚至上百万年。
 
  直到2013年夏天,我才第一次与“活化石”见面。村里表姐夫家从合作社“领养”了三条娃娃鱼。在一个阴暗的房间里,透过手电筒的光,我在水泥缸里看到了三条手臂般粗的娃娃鱼。它们一动不动地趴在石头边上,扁圆头,小眼睛,粗短腿,皱皮肤,全身深褐色,两侧有一条波浪形褶皱,甚是丑萌。难以想象,这个从水生向陆生进化的“慢进生”、和恐龙同时代的娃娃鱼,没有尖牙利爪,行动迟钝,性情温和,捕食依靠猎物主动上门,甚至被人抓住时也不会反抗,看似毫无竞争力的物种,却能生存得比恐龙更久,在“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面前,何尝不是一个传奇呢?
 
  我想亲手抓起来看个究竟,被表姐夫坚定拒绝了。听到它们将来可以卖到800元一斤,我才意识到这娃娃鱼的身价。为了让它们长身体,表姐夫每天都要抓活鱼、泥鳅喂它们。人工养殖的娃娃鱼,多数走向人们的餐桌。《山海经·北山经》中这样描述娃娃鱼,“其形如䱱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可见它在人类餐桌已经混迹千年。如今只要花几百元,就能吃到人工养殖的娃娃鱼,品尝来自远古的味道。娃娃鱼跨越亿万年,躲过彗星撞击,熬过气候剧变,经历板块漂移,一路伴随着地球演变存活了下来,成为极濒危物种。人类利用先进的人工繁殖技术,养活了比人类更早的地球居民,却又让它爬上餐桌满足食客味蕾,难道不是个莫大的讽刺吗?
 
  那年夏天,我曾几次沿着小溪逆流而上,渴望能在溪边或水底发现野生娃娃鱼,可几次下来都是徒劳。相比人工养殖的娃娃鱼,野生娃娃鱼的处境艰难得多。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栖息环境的恶化,野生娃娃鱼栖息圈被急剧压缩,数量锐减。为了重点保护娃娃鱼,全国各地曾将人工养殖品种进行放生,以增加野外娃娃鱼数量。坏消息是,中华大鲵可能存在5-8个物种,以前的单一物种认知基础上的放生行为,反而极有可能造成基因污染,导致娃娃鱼分化种群的加速灭绝。
 
  相比之下,百山祖的娃娃鱼是幸运的。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原始的地质地貌、优质的水文条件、优越的生态环境,雾日多、湿度大,相对低温、雨水充沛,成为娃娃鱼繁衍生息的天堂,长年与世界珍稀濒危植物——百山祖冷杉相依为伴。这里群山挺拔、植被丰富、峡谷密布、水系发达,给娃娃鱼提供了相对独立的物种演化环境,让它们持续着“以不变应万变”的远古智慧,偏居一隅,任凭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在这里,不打扰就是对“活化石”最大的保护。
 
  2019年底,父亲进城来看我,带来了一个令人唏嘘的消息,库源村将进行整体生态搬迁。想到我的故乡就要消失了,心中怅然若失。父亲又说,就在十几天前,他时隔三十多年后重新在溪边看见了野生娃娃鱼。我转念一想,我们将世代生活的家园“还”给娃娃鱼,让古老的地球同胞接管它们休养生息的空间,这是我们最大的善意了吧。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新闻

头条推荐

更多

娱乐

关于我们 | 广告发布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免责声明 | 技术支持 | 版权声明 | 编辑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