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满满 缙云土爽面有“三本经”
2017-11-13 14:38:24 来源:浙江新闻
除了缙云烧饼,缙云人的记忆里一定忘不了缙云爽面的味道。
近日,舒洪镇姓王村的爽面博物馆试营业,馆内清池碧水、宽敞靓丽,集古典和现代于一体的建筑景观美轮美奂,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参观。
缙云爽面是缙云人的家常面。近年,爽面里的经济、文化价值上升出新高度,工艺上的改善,让爽面越来越有味道了。

缙云土爽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济经
爽面拉出了“美丽经济”
爽面博物馆的试营业不过是缙云爽面产业发展的缩影。经过长期的发展,缙云爽面逐渐跳出传统的经营模式,迎来了它的新时代。
尽管爽面工艺有着1300年的历史,却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缙云现有1200多农户加工土面,爽面的年加工量高达6000多吨,有7000多万元的产值。
博物馆的所在地姓王村,正是爽面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缙云最大的土爽面生产加工主产区。目前,400多户的农户参与到爽面的加工制作中,每年可加工生产4000吨爽面,纯利润就有3000多万元。
“土工艺,洋包装”,走出去的路子也越来越宽广,上海、杭州、宁波的餐桌上浮动着爽面的味道。农户加工生产的爽面不愁没销路,越来越多的农户便跟着加入其中,拉条、晾面成了众多农户的家中的忙活。
家门口的木架上,米黄色的爽面垂涎而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可如何让这道熟悉的风景更为壮观,千家万户乐意参与到新产业的生产中来,当地可算下足了功夫。
“成立农合联、建设培训、体验、配送、销售中心、建立一套生产标准、建设小麦种植示范基地、打造缙云爽面节……”到目前博物馆的试运营,缙云爽面产业的后备力量越来越足,美丽经济的效益让农户尝到了甜头。据初步统计,2016年全县加工面粉就达10000多吨,产值高达1亿元。

缙云土爽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化经
“美丽传说”说出一条面的魅力
在缙云爽面博物馆里,550平方米的爽面展示区内,文化墙上的老照片、爽面文化和爽面工艺介绍,透露着浓浓的文化底蕴。一条面何以与众不同?最值得倾听的还是面条里的传说。
据《缙云县志》有关缙云土面的详细记载:传说轩辕黄帝当年在缙云山鼎湖峰架炉炼丹,身心非常专注用心,一段时间过去,黄帝疲惫得连饭都吃不下,大臣们见状,甚是担心。
终于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为了做新鲜可口的食品献给黄帝吃,以保重其龙体,到附近村庄找来土麦面粉,和起面团,揉了又揉。
发现越揉越软,越揉越韧,越拉越长,最后把面团逐渐拉成长长的面线。此时这位大臣高兴极了,心想面线不仅好看,还会好吃,黄帝一定开心。
于是抓紧清泉煮面,加上梅干菜,然后连汤带面盛了一碗首先去敬献黄帝,并将锅里的面与其他大臣一起分享。君臣们刚好口渴又饿,果然都连连称“好吃、好吃……”赞口不绝。
从此君臣们精神振奋,炼丹也加快了进程。轩辕黄帝驭龙升天后,“面线”在在缙云大地百姓中很快传开了,并模仿做起了“面线”。
正是因为面条里承载着历史悠久的黄帝文化,爽面里有了“自豪的味道”。值得自豪的也是倍感珍惜的,于是缙云人在爽面制作工艺上精益求精,一碗面,也有大讲究。

晒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工艺经
“土”和“洋”的碰撞 擦出产品升级的火花
长期以来,爽面以内在工艺著称,外包装上的讲究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去年,提高爽面外包装“颜值”的工作也被提上了议程,甚至,县里还为此举办了爽面外包装的设计大赛。
在爽面博物馆的农耕馆的架子上,造型各异的爽面包装盒惹人注目。这正是大赛中的优秀作品,精美细致。“土”工艺带上“洋”包装,碰撞出了产品升级的火花。
在产品、产业升级的浪潮中,缙云爽面走得再远,也不能丢了自己的“魂”。
爽面还是那碗爽面,工艺还得坚持“土”的本质。制作时坚持经过“和、发、切、揉、上、拉、晾”七个纯手工程序。
甚至,一些农户为了把“面线”做得更好,还在盐、水以及揉面后放置时间多少等进行了多种试验,同时对面床、面箸、面棒、面柜、晒面架等制作工具加以改善。这些工艺上的改进,使生产的土面外形粗细更均匀,口感更柔软。
下一步,缙云爽面博物馆将招商引资,在美丽经济的路上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