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积极探索山区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新路径
2022-06-10 17:30:00丽水市以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为抓手,突出规划引领、市县联动,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融,资源活化与文脉延续相通,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山区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新路径,努力展现老区新貌、山区新颜。
突出全域统筹
精心描绘山水处州蝶变蓝图
编制《丽水市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方案》,围绕“一带三区”发展战略,结合各县(市、区)特色风貌特征与最美大花园核心区的独有IP,构建“主题+特色”模式下的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愿景。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三化”理念为指引,统筹建设新时代丽水山水花园城市。联合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16个部门,出台《丽水市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统筹推进工作方案》,通过实施门户彰显行动、做优共富基本单元行动等十一项行动,将重点任务分解至相关部门,2022年度共计落实具体任务45项,形成协同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的工作机制。
不断深化丽水-嘉兴“山海协作”,开展人才交流、产业互动、社会帮扶、样板打造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推进两市城乡建设迈向高质量,力争在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未来社区未来乡村、美丽城镇建设等方面打造新样板。引入专家团队开展专业指导,为高质量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夯实基础。
突出特色发展
匠心打造山水处州风貌样板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县域样板区内“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工作,坚持“微改造、精提升”,精致构建生态价值转换新通道。缙云县风貌区中采石产业遗留的石窟旧址,以最小干预措施进行改造提升,并植入书房、婺剧演绎、声视剧场等功能,形成特色空间,该创新做法入展德国柏林伊达斯建筑论坛。
充分挖掘丽水9县(市、区)均为浙西南革命老区的红色底蕴,构筑“红旅融合”发展格局,打造“研学经济”红色高地,展现革命老区的时代新貌。遂昌县风貌区内王村口镇依托浓厚的红色基因,从“形态、生态、文态、业态”四方面出发,对镇区整体风貌进行改造提升,全力延伸红色产业链,成为浙江省首批5A级景区镇。庆元县风貌区内斋郎村深入挖掘红色历史,打造红色研学高地,成为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
注重挖掘放大丽水传统村落的数量与质量优势,对传统村落进行风貌保护与改造提升,突出历史风貌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探索“村集体+政府+工商资本”的合作社模式,激活传统村落。松阳县以全国首个“拯救老屋”试点县为抓手,制定传统民居改造利用专项政策和民宿发展配套政策,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莲都区风貌区通过“古村+众创”模式,对下南山村42幢古民居进行整体保护开发,打造全国首个古村落度假综合体。
突出共同富裕
全心打造山水处州共富样板
立足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试点工作,聚焦优质山水林田等资源,推进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形成美丽风景、美丽资源与美丽经济高效转换的共富模式。云和县风貌区立足优质山水资源,打造人造沙滩,实现“山区看海”,迅速成为网红打卡热门景点,提供就业岗位达到210余个,村集体经济创收达400万元。
探索多方合作共同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路径,充分利用外来社会资本,激活传统产业发展动力。如龙泉市风貌区对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旧如旧”,打造宋韵步行街,吸引了青瓷、宝剑等60余家业态入驻其中,带动剑瓷产业进一步发展。
注重挖掘风貌区特色文化资源与特色产业资源,充分做好特色要素的物化、深化与转化,充分做好文化艺术产业与风貌提升的共荣共生,以特色风貌元素承载文脉延续,打造文化高地。青田县风貌区立足华侨文化与“稻鱼共生”农遗文化,打造乡村博物馆,大力发展“展馆经济”,成为举办首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主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