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茶话:听月山人讲月山春晚

2018-02-23 14:41:09 来源:丽水新壹周

本报记者 吴云梅

腊月23日,是农历小年,这一天对于月山村民来说,是村子里最热闹的日子,月山村的逢源街上早早便摆起百家宴,用自己原生态的美食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这一天,第38届月山春晚还将会给客人送上一场精彩的表演。
月山春晚起源于1981年,2005年《钱江晚报》描述其为“中国式过年”,并以三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从此开始广受媒体关注。2007年,月山春晚入选浙江省高中语文课本必修课程。2008年,月山村列入浙江省文化建设示范点。2009年,月山春晚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之后的历届月山春晚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媒体的报道。这场由月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春晚,2010年还获得了全国群众文化最高奖——群星奖,被誉为“中国式过年之文化样本”。
近日记者走进月山春晚,围炉茶话听村民讲他们与月山春晚的故事,感动之余,作了记录。
 
最初来自于乡村文化振兴的期盼
1981年春节,地处浙闽交界的月山村,立春刚过,大寒时节厚厚的积雪刚刚化去,从村头至村尾却是蕴含着勃勃生机。村民吴绍利自参加了浙江省科技大会之后,有着许多想法,此时他正沉浸在科技文化振兴的思绪中,这一年多来他和村民们不知多少次探讨该如何把耕读传家的读书习惯重新找回来,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而此时的月山村民也都欢天喜地地分享着丰收年带来的满足。一个乡村,表达内心喜悦最原始直接的方法就是与身边众人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就这样吴绍利、吴信、卫军、志房、思齐等和一些从外地回来的年轻人一起拿起了自己平日里常用的各种破旧乐器、快板,拉起弦琴、唱起民歌…..这就是最初的月山春晚。
此后数十年,春晚不断变化,从村民家中到公路边、操场上、会堂里一直到了省城的舞台,场地不断在变,但那份浓浓的乡村情怀和与众人分享喜悦的初心没变。
时至今日,村民吴青檬想起最初的春晚,还是历历在目,她那时也就是10岁。那年春节应该是个阴天,但是村里却是笑声、歌声、琴声不断。月山村的文艺渊源很深,50年代就有村民文艺俱乐部。村民们很多擅长吹拉弹唱。所以只要一呼,村民便可即兴开演。这种表演不需排练,无需邀请,在现场演自己最拿手的,表达最真实的感情就行了。
记得在春晚同时期,月山村还出现了助学小组、月山图书馆,这些都是和月山春晚一样由村民自发而成的。记得当时吴绍利的快板讲的是一个不文明姑娘的举动,其中两句是“买票从来不排队,坐车从不把坐让”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思齐还拉起手风琴,后来他成了村里的明星;还有青田则父子齐上阵,父亲拉二胡,儿子唱儿歌。为什么时隔38年了还能记得如此清晰,因为那是最有年味的过年。
 
传承着一个村庄的集体记忆
从1981至2000年,月山春晚的舞台让一代人芳华逝去,同时也足以让一代人成长。自小在春晚氛围长大的孩子们此时也已经20出头了。山妞、范永青、知元、小光等就是从小在月山春晚下长大的孩子。2000年的春节,在杭州上学的山妞回来参加月山春晚。那时村里的大会堂已经非常破旧,台板都已经烂了,村民上台表演是一件挺危险的事,但是村民参加春晚的热情却是非常高涨,这一幕让山妞和这帮年轻的月山人非常感动。意识到这完全不是一般的表演,而是一种精神情怀,这种情怀是归宿感是对乡村文化的自信。他们作为月山的芽儿,要把这种文化进行传播。于是他们组成了以山妞为核心的“月山芽儿”团队,时至今日月山芽儿团队有500多人。
现在的山妞已经是两个孩子妈妈,月山春晚是她整个青春的见证。回想起这些年的月山春晚,她说,钱江晚报记者斐建林给月山春晚的定义,它是“一个村庄的集体记忆”,非常准确。只要是月山人,他都曾经会以不同的方式参与过这个春晚,都会为此而感到自豪。这种自豪来自于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文化的自信。村民在外,当别人问起哪里人时?村民都会很自豪地说自己是“月山”人,月山在哪里?随手百度一下“月山春晚”也就知道了。
山妞说当时从杭州回到月山村,心里是满满的能量。她当时想,自己的祖辈生活在这么偏远的乡村,以耕读传家,自宋代起已有1000多年,光是明清以来,村里名列仕籍者多达200余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这里包含了祖辈的勤劳、坚韧、善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积极乐观。她想把村民的这种精神和日常生活以节目形式带入到春晚上。她曾想过许多的表现形式,最后因为条件所限,只能就地取材。吴远洋家里有缝了密密麻麻针眼的衣服,可以是道具;吴远伙会犁田,家里又有犁可以上;当时已90多岁的老人吴达荣会编草鞋,也上了,另外还有会捉泥鳅的,会拉磨的,这些都是月山原生态的生活。后来这些人拿着各自的劳作用具,往舞台上一站,一幅生动的耕作图出来了。这一出,就是后来月山春晚压轴节目《农活秀》。这个真实反映月山村民生活常态的节目,一直演到了杭州,深受大伙的喜爱,这个节目还有一个特点,演员不是上台演戏,而是把自己艰辛的劳作、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柔软、幽默的情怀呈现出来,月山村许多劳动能手都参演过。
 
回归乡村生活是乡土的也是世界的
在月山春晚现场,下午四点多开始,便已是人山人海,从全国各地来的客人,在逢源街上吃了百家宴后就直接到文艺礼堂,等着看春晚,体验中国式过年。据本届月山春晚的导演吴美妫介绍,2018第38届月山春晚是她接任导演的第五届。今年有24个节目,除了精品节目《农活秀》之外,还有宣传十九大精神的《月山四大娘》《农村三老汉》的情景剧和反映美丽乡村整治的《舍小家顾大家》。吴美妫告诉记者,为了让村民都有上台的机会,还有村民大合唱。今年的《农活秀》有些变化,以前编草鞋的角色是吴达荣,他去年101岁去世了,他把自己的儿子,70岁的吴吉祥和67岁的吴吉庆“托付给月山春晚剧组,让他们接班排演编草鞋,延续家族的‘演艺事业’”。
在月山村采访中,也有月山芽儿提出月山春晚因为持续了38年,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它、发扬它,保证它的辨识度不下降。作为丽水乡村春晚的代表,它要如何才能真正体现既是乡土又是世界的呢?
一直活跃在月山春晚舞台上的演员们说,月山春晚最早是月山村民自我表达耕读传家文化生活的一种方式,上了台是演,下了台是真实的生活。最早的观众都是村民,大家对于台上的每个人都熟悉的,对所演的生活也是知根知底的,表演的人和观看的人是很容易达到深层次的共鸣。但现在不一样,来看的人很多是慕名前来的客人。他们许多是来体验中国式的年味。对月山春晚无形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无论如何变化。月山春晚的根本是在乡村,应该以耕读传家的传统为基础,从以往让人印象深刻的节目来看,无论是最早的吹拉弹唱还是快板,或是后来的农活秀、十二乐坊、忖忖乌等经典节目都是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基础。有很深的生活体验和内心愉悦的体验。保持乡村的生态真实、真诚热情和积极愉悦,这应该是乡土与世界的共通点。
烤着火盆听着月山村村民讲他们的故事,室外的气温虽然还是很低,但内心却是温暖和喜悦。时光流逝,无论是1981年或是2000年或是2018年,记者相信所有月山村民的内心都深深爱着这里,想把自己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传递给更多的人。

热点推荐

生活热线

18605788890
Copyright 2009-2020 LSTV,All Rights Reserved
丽水市广播电视总台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浙ICP备05002140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 主办单位:丽水市广播电视总台 | 新闻热线:0578-2666333